勉县文明网欢迎您

首页 >> 身边好人
身边的战斗英雄:老支书李兴铭的革命故事
来源:汉中文明网       编辑:汉中文明网       发表时间:2021-08-13 10:41
  

(通讯员 果)在勉县元墩镇水碓村,有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、青海剿匪和抗美援朝战争的复员军人,他就是现年89岁的原棋盘村支书李兴铭。他曾在解放军、志愿军中当战士、副班长、班长,在青海剿匪荣立了二等功,在朝鲜战场荣立了三等功。

投身1军,一生的荣耀

1932年,李兴铭出生在原棋盘村一个贫农家庭,14岁那年在老家对面山梁上放牛时,被乡里的保长抓了壮丁,随后被押解到汉中参加集训。两个月后又被押解到宝鸡,编入国民党90军90师,当了两年勤务兵。

1948年,16岁的李兴铭随排长在渭南向解放军投诚,经过“诉苦”“三查”思想改造,光荣加入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,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。1949年2月,部队进行改编,他的部队番号是1军2师5团2营4连。

说起老部队,李兴铭显得非常自豪,他告诉笔者,1军军长是大名鼎鼎的“独臂将军”贺炳炎,“我们贺军长说了,1军从湖北打到山西,从山西打到陕西,从陕西打到甘肃、青海,一路攻坚拔寨、闯关夺隘,没有1军战胜不了的敌人。”

自古道:强将手下无弱兵。李兴铭在1军当兵打仗,自然有些非凡的经历。他告诉笔者,先后参加过咸阳战役、扶眉战役、兰州战役、青海剿匪和抗美援朝战争,在1军总共待了8年。

咸阳战役,交手马家军

李兴铭告诉笔者,1军在咸阳附近阻击过马步芳、马鸿逵的部队,他头一次见识到了马家军的彪悍。一通山炮过后,马家军骑兵身背长枪,有的直接赤裸着上身,手中挥舞着锋利的“河州刀”,成群结队朝我方阵地猛冲过来,犹如黑云压城之势。针对马家军的打法,我军死死坚守阵地,集中步枪、冲锋枪、轻重机枪一起开火,先打马、再打人,再近了就扔手榴弹,全力遏制敌军骑兵攻势。但马家军非常顽强,刚刚死伤一批、打退一批,不久又重新集结向我军发起新一轮冲击,如此接二连三,双方激战两三个小时。1军在消耗马家军有生力量、达到预定战役目的后,主动撤军而去。

李兴铭回忆说,1军还和“青马”骑兵14旅在宝鸡蔡家坡打了一仗。当时骑兵14旅正在蔡家坡大山沟里喂马、煮饭,解放军侦查员发现了他们的踪迹,立即回来向首长作了汇报,首长命令1军迅速接敌发起攻击。李兴铭回忆,“我们经过急行军赶到现场,先堵住山路,随即用山炮、榴弹炮向敌猛轰。事发突然,马家军猝不及防,顷刻间被打得人仰马翻、死伤累累”。“青马”骑兵14旅不敢恋战,选择了“三十六计走为上”,冲出一条血路突围而去。

扶眉战役,与死神擦肩而过

说起扶眉战役,李兴铭印象最深的是发生在乾县夹道村的那次战斗,此战十分凶险,他至今没齿难忘。

李兴铭记得,夹道村四周有城墙环绕,城墙下面是两人深的战壕。那一次敌人非常狡猾,事先并没有在城墙上露面,求胜心切的连长以为敌人吓破了胆,直接命令全连冲上城墙抓俘虏。大家端着步枪刚冲到战壕边,城头上敌人的机枪突然开火了,战士们赶紧趴下向敌人射击。但敌人居高临下对我方进行了火力压制,随即又开炮猛烈轰炸,一时我军进退维谷,直接暴露于敌军的火力之下。

李兴铭当时卧倒在一片烂泥田里,幸好前面有条田坎遮挡,没有被敌人机枪打中,但一发502炮弹落在附近两三米远,炸弹的气浪直接把他震晕了。后续部队赶到消灭了敌人,打扫战场时发现他还活着,就把他救了回去。后来才知道,夹道村里有胡宗南一个营的兵力驻守,还有6挺重机枪。此战中,他的连队伤亡惨重,连长、排长都牺牲了,120多人的连队最后只剩下七八个人。

访谈中,李兴铭多次提到夹道村的这次战斗。他说如果当时不那么冒险,打得保守一些,完全可以减少一些牺牲。

追歼马家军,策应兰州战役

1949年7月下旬,第1野战军发起陇东追击战,志在歼灭“青马”、解放兰州。王震兵团下辖1军为开路先锋,在固关与马步芳的精锐部队骑兵14旅激战一天,全歼该旅3000多人,拿下了固关要塞,打开了进军甘肃的门户。

李兴铭记得,固关战役之后,马家军一路溃退,1军追在后面打,接连解放秦安、陇西、渭源、临洮、临夏、永靖等县城,10万大军在黄河边上枕戈待旦,且又切断了兰州守军退路,动摇了敌人军心。

李兴铭回忆,马步芳把精锐部队都放在了兰州,当时驻守临夏、永靖的都是新组建的骑兵军,没有“青马”主力部队那么顽强,“与1军交战很快便败下阵去,把他们打跑了。”李兴铭还说,当时听说兰州战役首战不利,部队就在甘肃永靖原地待命,“我们准备开到兰州与马家军大打一场,但很快兰州就解放了”。

说到1军进入甘肃以后的行军纪律,李兴铭说,部队严格按照“三大纪律,八项注意”规定,完全做到了令行禁止,与民秋毫无犯。在甘肃某村驻军期间,村上有一棵挂果的梨树,起初当地群众对1军不了解,纷纷议论“解放军要把树上的梨子吃完”。团长听到风声,邀请群众代表见证,派人把树上的梨子一一清点,记下数目。部队离开的时候,团长又派人和群众代表去清点树上的梨子数量,结果一个也不少,这下当地人彻底信服了。

不仅如此,部队走之前,还把院子给老乡扫得干干净净。为了不惊扰群众,不待天明部队就悄悄开拔。“群众早上起来,院子里空无一人,都不知道解放军啥时候走的,老百姓都称1军为‘鬼八路’”,李兴铭说。

青海剿匪,立了二等功

全国解放后,1军负责驻守青海。李兴铭随2师5团奉命到湟中县驻防,“我们的连队就驻扎在湟中县塔尔寺,里面有3000个僧人,经常能听到他们诵经礼佛的声音”。

李兴铭告诉笔者,当时青海的土匪非常猖獗。有一次,他们1个班的战士外出执行任务,途中遇到土匪开枪袭击,有几个战士当场牺牲。双方立即交火,他们边打边退,好不容易才突围出来,3个人在山崖上住了一晚上,第二天才回到部队。后来剿匪运动全面铺开后,他在青海参加剿匪平叛战斗10多次。

某次,班长带领他们到湟中县的一个大山沟侦查敌情。远远看到有三个土匪骑着马从山上下来,班长命令他们赶紧到路边草丛中隐蔽起来。等这几个土匪靠近,班长突然猛地一下端着刺刀冲出来,明晃晃的刀尖抵在最前面一个土匪的胸口上。他们几个战士也立即冲过来包围了土匪,吓得土匪立即滚鞍下马、束手就擒,没费一枪一弹就结束了战斗。随后他们将土匪押解到团部,圆满完成了任务。

在青海剿匪作战期间,李兴铭荣立了1次二等功。问及具体,他说,“有一次在剿匪战斗中,连长白玉保被敌人的子弹打中,负了伤。我当时只有18岁,力气大,敬佩连长是个好汉,拼死把连长从战场背了回来。连长对我竖起大拇指,说这个尕娃临危不惧,有本事,后来就立了二等功”。据悉,当时部队给他发的有立功证书,复原回乡后他还保管了10多年。后来“文化大革命”时期,李兴铭不幸被本村“造反派”打成“右派”,二等功证书被没收,后来几经辗转下落不明,甚为可惜。

在青海的时候,李兴铭还给后来担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的游好扬将军当过警卫员。原来,连长白玉保觉得李兴铭在战场上的表现忠勇可嘉,“钦点”他给自己当了通讯员。后来师部知道了这件事,也抢着要,就把他调过去给2师师长游好扬当了警卫员,后来又编入师部警卫连。“连长通讯员、师长警卫员、师部警卫连,前后干了两年时间”,李兴铭说。

抗美援朝,坚守马良山阵地

李兴铭记得,1952年冬天,1军从青海秘密地向朝鲜开进。他们从兰州火车站坐上了闷罐子车,到达吉林通化后,进行了整训和换装,拿上了苏式武器。“衣服上解放军标志的胸章、帽徽都摘掉了,只说是中国老百姓志愿帮助朝鲜人民,对外代号308部队”,李兴铭说。

在笔者与李兴铭的交谈中,他多次提到在朝鲜马良山进行防御作战、阻击敌人的事情。当时他是志愿军副班长,带领1个班与其他兄弟部队一起驻守马良山,依托坑道防御工事,与敌人进行拉锯战,在马良山打的大仗小仗,前前后后不下四五十次。

李兴铭告诉笔者,当时美军的火力非常强大,连草根、树根都被炮弹炸出去了,整个马良山成了一片焦土。美军开炮轰炸的时候,他们留两个人在坑道口值班放哨,其他人全部躲进坑道里面。坑道里长期阴暗无光,有的战士想点亮煤油灯,但敌人炮弹打来,地动山摇,刚点燃的火苗很快就被扑灭了。一阵猛烈的炮击之后,美军步兵开始冲锋。这时哨兵大喊一声:快出来打,敌人上来了!战士们立即从坑道里冲出来,迅速回到战斗位置,步枪、冲锋枪、机枪一齐向敌人开火。每个人的面前放一堆手榴弹,敌人如果靠近了就一齐扔手榴弹,炸得美国鬼子抱头鼠窜。把敌人打退了,战士们又赶紧进坑道,迎接美军下一轮炮火轰炸、步兵冲锋。“就这样,敌人攻上来,我们打回去,打回去,紧接着又来。有时一天打两三次,有时隔上两三天打一次,有时白天晚上都在打”。他们跟敌人在马良山打了半年时间,但阵地始终在志愿军手里。

李兴铭回忆,抗美援朝期间,美军还对志愿军使用过“心理战”。1军刚入朝,美军就派国民党特务从飞机上喊话,嚷嚷“美国人的飞机大炮那是相当厉害,美军不可战胜。王牌军进朝鲜,不是老兵,都是新兵,一打就垮”,试图先入为主,从气势上压倒我们。后来美军在马良山阵地战中占不到便宜,又派特务搞起了“激将法”,用大喇叭在阵前高喊“志愿军一打就躲到山洞里,打仗不行”,志愿军也朝敌人阵地喊话“美国人打仗不行,都是新兵,一打就垮”。

白天美军火力集中,志愿军就发挥夜战优势,主动出击与敌周旋。李兴铭回忆说,深更半夜,他们一个班、一个排去抓特务,悄悄摸到敌人阵地跟前。但敌人有探照灯,经常搞火力侦查,尤其是照明弹一打,亮如白昼、无处藏身,随后炮火就开始轰炸。“我们经常利用晚上去袭击美军,打一阵子就撤回来,搞得敌人睡觉也不得安宁”,李兴铭说。

李兴铭告诉笔者,除过马良山,他还在朝鲜其他地方打过仗。“一旦战况紧急,我们随时被上级调遣到其他地方参加增援战斗。今天这、明天那,作战地点经常变动,前后打了十几次小仗,很多无名山、无名高地,都叫不上名字”。

战后留守平壤,立了三等功

谈起朝鲜停战这个转折点,李兴铭显得非常开心。当时他们还在马良山坚守阵地,上级命令下来,说是美军和南朝鲜终于放下枪了,双方正式停战,不准再打一枪。战士们都非常激动,但还是将信将疑,担心这是美军的缓兵之计,一夜无眠。到了第二天,美军的飞机不来了,也不朝我们的阵地开炮了,看来这一回美国人还算讲信用。李兴铭回忆,“我们在这边敲脸盆,美军在那边敲铁皮桶子,双方战士都非常高兴,用这样的方式庆祝和平。从此以后双方再没打过仗,朝鲜战争就结束了”。

战后留在朝鲜的日子里,1军的文化教员开始教他们学文化。李兴铭出身贫农家庭,小时候没念过书,斗大的字不识一个。“连长、排长带头学文化,部队教育我们要懂规矩、守纪律,进门要喊报告”。正是在朝鲜,他学会了写字、看报纸,还学会了说朝鲜话。看到笔者好奇,李兴铭当即用朝鲜语说出了“阿妈妮”(大娘)、“阿爸吉”(大伯)、“阿珠莫妮”(姐妹们)等内容。时隔近70年,仍然说得字正腔圆、像模像样,令人惊愕。

军事训练是部队常抓不懈的中心工作。朝鲜停战后,全军掀起练兵热潮,李兴铭先后下过机枪连、火炮连,当过机枪射手、60迫击炮手,能够熟练操作各种轻重武器。部队组织练兵打靶,打中12个格格算优秀射手。李兴铭平时勤学苦练、善于琢磨,对枪械的特点了然于心,不管是步枪打靶还是机枪打靶,全都不在话下。“尤其是用苏式重机枪打靶,12个格格都能打中,全团数我的成绩最好,经常被这个连、那个连请去介绍射击经验”,李兴铭自豪地说。

帮助朝鲜恢复重建,也是留驻朝鲜志愿军的一项重要工作。李兴铭记得,朝鲜停战后,志愿军战士发扬了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,不骄不躁、善始善终,“像建设北京一样建设平壤”,全力以赴帮助朝鲜人民发展公益事业,搞各种基建项目,到处是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。他当年也不甘落后,和大家一道修营房、打水胡基、砌墙、割草等,忙得不亦乐乎,受到部队领导表扬。

1954年12月,李兴铭在朝鲜荣立了三等功,立功证明书至今保存完好。翻开这本印证了他抗美援朝峥嵘岁月的珍贵小册,只见功臣简历一栏写着“李希铭(曾用名),男,23岁,2师4团4连副班长,陕西省沔县(勉县)三区金家山村人,贫农,1948年11月参加解放军,1951年5月入团”,功绩摘要一栏写着“该同志在军训中工作积极负责,积极钻研,耐心地帮助同志,成绩优良”,落款处签署着“中国人民志愿军步兵第四团政治处”的红色印章。

复员回乡,当了27年村支书

将军百战死,壮士十年归。1956年2月,已经担任志愿军班长、时年24岁的李兴铭从朝鲜复原回乡,从此离开部队,结束了自己的戎马生涯。

李兴铭复原回乡的时候,正好赶上建国初期农业合作化运动风靡一时,农村里迫切需要有威望、见过世面、思路开阔、敢想敢干的“少壮派”出来接班。李兴铭参加过解放战争、抗美援朝,还立有战功,自然成了村民心目中的英雄,许多人提议他当村干部。拗不过众人的再三坚持,最终李兴铭走马上任,当上了原棋盘生产大队长、支部书记,一干就是27年。这期间,他带领群众兴修水利、发展农业生产,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。

当时的棋盘村,只有旱地,没有水田,农民只能种玉米,完全靠天吃饭,口粮都成问题。李兴铭看在眼里、急在心上,决心带领大家修一座水库,解决农业灌溉难题。他向公社领导汇报想法,到县水电局争取项目,陪同工程技术人员踏勘地形、设计方案。项目批下来了,他说干就干,带领毛英昌、白清和、杨有银等入党积极分子率先上阵,组织动员全大队男女老少投工投劳,用钢钎、大锤开山砸石,用洋镐、锄头掘地三尺,用扁担、背篼肩挑背扛,历时5年,开挖、清运土方上万立方米,终于把水库建好了。农田水利设施得到改善,百姓从此种上了稻子、吃上了米饭。而李兴铭由于在施工过程中长期负重劳动,导致背部肌肉成茧,身上的疤痕至今可见。

农业学大寨运动开始后,李兴铭又带领群众向荆棘丛生的荒山野岭宣战,发动5个生产队轮番开垦荒地、修筑梯田,以“天连五岭银锄落,地动山河铁臂摇”的精神与天奋斗、与地奋斗。5年下来,新增坡地上百亩,发展经济作物茶叶200亩,促进了粮食增产,更为全村茶叶主导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
    吃水不忘挖井人,致敬老兵

如今,新中国已经成立70多年,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也过去了70年。谈起解放战争、青海剿匪、抗美援朝战争经历的那些事情,即将90岁的李兴铭仍然非常激动:“我参加解放军8年,打了那么些仗,有好多次子弹从我头顶飞过、炸弹在我跟前爆炸,而我却从来没有负伤,说起来别人都不相信。我能够活到现在,见证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,已经非常知足了。那些在战斗中早早就英勇牺牲的同志,才是真正的人民英雄。”

对于过去的事情,李兴铭很少对外人提及。村里人只知道“有个老解放”,但对他参军打仗的事情都是道听途说。他的三个儿子李文彬、李文忠、李文福,也只是听父亲早年说过在解放战争中打过胡宗南、马步芳,到朝鲜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,具体情况他们也不清楚。李兴铭压在箱底的那些立功证书、荣誉勋章,他们更是从来没见过。笔者对李兴铭进行了多次深度访谈,反复表示讲好红色故事、传承革命精神非常有必要,老人这才敞开心扉,把那些尘封多年的往事向笔者作了介绍。

笔者倾听了李兴铭的生平事迹,深受感动,发自肺腑地为我们这个党、这个军队诞生了这么多的英雄而感到骄傲和自豪。前人栽树、后人乘凉,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岁月静好,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。革命异常艰辛、胜利来之不易,且行且珍惜!

    分享到:0